为了“摆脱贫穷和落后”——探寻邓小平的初心

浏览人次:168 更新日期:2022-08-26 15:42:26

1978年9月,邓小平在吉林视察。

在邓小平著述中,中国要“摆脱贫穷和落后”是经常出现的一句话。这个贫穷是指中国人民的贫穷,这个落后是指中华民族的落后。摆脱落后,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的先进行列”;摆脱贫穷,使中国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这是邓小平始终不变的初心,始终肩负的使命,始终奋斗的目标。

“我们太穷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

落后就必然贫穷。邓小平对中国人民的贫穷刻骨铭心,总是以负疚之心看待人民的贫穷,想办法使人民摆脱贫穷,使人民的生活好起来。

革命胜利了,人民当家作主了,人民的生活应该逐渐好起来。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说:“如果过去吃不到盐,现在还是吃不到盐;过去穿不上衣服,现在还是穿不上衣服;过去吃不饱,现在还是吃不饱,这个国家究竟可爱不可爱呢?还是值得怀疑的。”“更根本的问题,是要使各兄弟民族人民的经济生活一天天好起来。”他提出各级人民政府要注意尽量设法帮助各兄弟民族逐渐改善人民生活,“没有盐吃就想法有盐吃;没有粮食就想法解决粮食问题;生产少就设法使生产增多;疾病多就设法防治”“多做一些有利于人民的工作”。

1977年11月,邓小平到广东考察。针对不少人偷渡到香港的问题,他敏锐地指出,生产生活搞好了,可以解决逃港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1978年9月,他在东北地区考察,看了当地的生产生活,指出:“马克思主义认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现在必须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1978年10月、11月,邓小平先后访问了日本和东南亚的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亲眼看到当时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不仅与日本比有很大的差距,就是跟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比也有一定的差距。他到处讲当时中国穷的问题,表达了消灭贫穷的决心。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主导的政策就是一门心思搞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贫穷的问题。他愤怒地批判“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论调,认为“那是荒谬的”。他坚定地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源自邓小平人民是历史主人的历史观。他坚信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共产党是在人民需要中产生、发展的,“共产党如果能给人民做好事情就有存在的必要,否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他强调“联系群众是我党的生命”,就像英雄离不开大地一样,中国共产党“只要还是与自己的母亲即民众保持着联系,那他们就能始终稳有把握地保持住他们那种不可战胜的地位。”

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也源自邓小平共产党做事以人民拥护、赞成为准则的价值观。20世纪50年代,邓小平从西南调到北京。怎样在中央做好制定方针政策的工作?他认为党的方针政策要让人民群众拥护、赞成才能行得通,才是好的方针政策。“群众不拥护,要想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群众不赞成,我们什么事情也搞不成功。”1979年3月,他会见瑞士客人时说:政策是否有连续性,关键是看它对不对。如果这个政策对,符合国家利益,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人民就欢迎,谁也变不了;如果这个政策本身不好,不能给人民带来利益,就没有连续的必要。后来,邓小平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价值观,即政策好不好,“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这还源自邓小平特别重视的群众路线。在讲党的作风时,邓小平认为“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这两条是最根本的东西”。党的八大会议上,邓小平解释群众路线,一方面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另一方面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生活是为了人民,还要依靠人民自己的努力去实现,其办法和智慧也要从人民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人民群众中坚持下去。1992年7月,他审阅党的十四大报告稿时说:“改革开放中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乡镇企业是谁发明的,谁都没有提出过,我也没有提出过,突然一下子冒出来了,发展得很快,见效也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由农民首先提出来的。这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我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概括出来,加以提倡”。

“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

消灭贫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邓小平的突出贡献是在发展路径上提出“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提出了“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具体的发展目标,使小康成为温饱——小康——现代化三步变化、三步发展的桥梁环节。

“小康”是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著作和谈话中使用频率最多的用语之一。从人民普遍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社会状况看,他称之为“小康社会”,从家庭这个社会细胞的富裕状况看,他称之为“小康之家”;从家庭和社会的富裕程度看,他称之为“小康水平”。这三个概念,他用得比较多。他还用过“小康生活”“小康目标”“小康状态”等概念。

三步变化是1985年9月23日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提出来的。他说:“现在人们说中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我对一些外宾说,这只是小变化。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可以说是中变化。到下世纪中叶,能够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那才是大变化。”三步发展是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会见外宾谈话时提出来的。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纪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贫困的中国变成小康的中国。那时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虽然人均数还很低,但是国家的力量有很大增加。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还是第三步,在下世纪用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步,中国就达到中等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后来,他又说:“第一步是达到温饱水平”“第二步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下个世纪再花五十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三步变化、三步发展,从相互衔接的目标看,又被邓小平称为三个目标:“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解决温饱问题,这个目标已经达到了。第二个目标是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个目标是在下个世纪的五十年内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摆脱贫穷,实现小康,在邓小平心中具有极重的分量。1982年11月16日,邓小平和王震会见日本社会党朋友时说:“我们现在就是做一件事情,使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饥饿和贫困,达到小康状态。”他认为三步发展“关键是本世纪内的最后十年”“三步走的关键在第二步,第二步为第三步打基础。”

由邓小平设计,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小康社会的目标在20世纪末如期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在这个基础上,经过20年锲而不舍的奋斗,党领导全国人民夺得了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来源:共产党员网



<上一篇:共绘网络文明美好画卷——我国网络文明建设成就综述下一篇:习近平回信勉励外文出版社的外国专家 为促进中国和世界各国交流沟通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

声明:
1、本站文章内容仅代表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未经授权,本站所有图文禁止任何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3、本站培训均由专人负责并签订法律合同,若遇冒充本站乱收费行为,请及时与本站官方反馈。举报邮箱 337599110@qq.com。

  • 学习心得
  • 培训案例
  • 合作机构
  • 我刚看过

红色革命干部教育培训中心
干部党性教育培训教育基地
咨询电话: 400-025-6988
联系地址:中国南京市和燕路289号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扫码入群咨询
全国培训方案
免费提供报价
解决棘手问题
线上线下课程
专业正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