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歙县古称新安,后改歙州。2000多年前,歙县于秦始皇建制,历为郡、州、路、府所在地,是古徽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徽州府衙,建置于公元888年,距离今天已经有1000年的历史。徽州府衙,位于歙县徽州古城内,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并称为当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徽州府衙建筑群规模宏大,与周围南谯楼、阳和门、古城墙、许国石坊,及古城内东谯楼、中和街、打箍井街等历史街区形成一体。
徽州衙门是一处巨大的建筑群,里面的结构和故宫差不多,要知道,府衙在古代是一个地区的最高官员的办公和居所,就如同紫禁城里的皇帝一般,虽然不能完全的装饰成故宫那样,但是它的气派和气派却和故宫有几分相似,所以,从徽州衙门的气派来看,这里就是黄山的“小故宫”。
徽州府衙曾数次重建,从元末至明,再到正统,崇祯,清乾隆,道光,都曾进行过一次大的翻修,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就是当时的徽州府衙,依照明朝的建筑规范,利用原址上的原料,将其修缮,据说花费了两亿。也就是说,这座徽州的官邸,是一座价值两亿的古老建筑。
南谯楼,徽州历史博物馆北门斜对面。始于隋朝末年所建,宋宣和年间重建,倒梯形排柱支撑的楼宅,在整座徽州古城中,夜色最佳。世所罕见,堪称名副其实。
南谯楼正南面,是一座牌楼,两面分别注明“东南郡鲁”“承流宣化”的字样。底座是石头,上接木头,青瓦顶部。这座牌楼,也是距离南谯楼最近的一座建筑物。
南谯楼向北走,便是徽州府署,建于元末明初。2009年按弘治年的建筑规制,在原址上进行修复。整体建筑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髓。
南谯楼向东走,便是阳和门,建于南宋绍兴二十年,即公元1150年,阳和门旧称迎和门,又称东谯楼,但是与南谯楼的恢弘相去甚远。如今,阳和门左右两侧,皆有楼梯可以上去,遗憾是晚间,两侧大门紧闭,只拍到光影陆离的建筑。
徽州府署门前的两个大狮子,想必有一定的年头,风吹日晒,有很深的斑驳痕迹。纵使在不太灵光的夜色下观看,也显得沧海桑田。
谯楼,是古代用来登高观望、击鼓鸣钟、打更报时的地方,所以又叫滴漏台、钟鼓楼。所谓“晨钟暮鼓”,谯楼内悬以一巨钟,昏晓撞击,使百姓得知是何时辰。可见,在古代,谯楼的实用价值颇高。无论是在歙县,还是在南京、北京或者西安,都有钟鼓楼的身影。
南谯楼,查阅资料,得知还有另一个名字——二十四根柱。本地人倾心于“二十四根通天柱”的叫法。当然,本博主雪酱暂时没有向歙县人打听,是否有这一叫法。但见“通天”二字,气势恢宏,溢于言表。细细咀嚼,还有望而兴叹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