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寺,这座屹立于时光长河中的千年古刹,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开山祖师为朗公和尚,自此便开启了它辉煌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据文献记载,朗公和尚于前秦皇始元年(351年)移卜泰山,创建了山东地区最早的佛教寺院——朗公寺。朗公寺所在的琨瑞山,便是如今四门塔所在地。朗公和尚博学渊通,德行素端,备受历朝帝王的赏识。前秦苻坚、东晋孝武帝、后燕慕容垂、南燕慕容德、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等,都与朗公有过书信往来并给予厚礼馈赠。朗公经常在灵岩寺东野老庄看望隐士张忠,并在此讲授《放光般若经》。一次讲经时,山石为动,不住点头,朗公认为此山灵验,预言自己涅槃后当埋于此,灵岩之名由此而来。朗公和尚也被誉为开山第一祖。
在朗公和尚的努力下,灵岩寺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和资助。前秦苻坚赐方山名为昆仑山金舆谷,送朗公“紫金数斤,供镀形像,绢绫三十匹,奴子三人,以备洒扫”。南燕主慕容德下诏赠送绢百匹,并假号东齐王,将奉高、山茌二县的租税赐给他。国主的支持使寺院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物质条件,灵岩寺逐渐兴旺发达,成为高僧云集之地。
然而,灵岩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的灭佛运动,使灵岩寺被革除昆仑金舆之名,寺院一度荒废。至北魏正光初,法定禅师来到灵岩寺,开辟山场,大规模营造寺院,灵岩寺出现第一次中兴。但北周建德三年(574年)的禁佛道二教,又让灵岩寺遭到摧残,一度衰败。不过,灵岩寺总能在灾难后重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