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农场属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系统国营农场,由红兴隆农场管理局。地处黑龙江垦区东部境内,场部设在友谊镇。友谊农场,是1954年苏联政府援助建立的大型机械化谷物农场。为纪念中苏之间的友谊,故命名“国营友谊农场”。1954年10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建立国营友谊农场的决定》,并指定场址设在黑龙江省集贤县三道岗地区,任命王操犁(黑龙江省农业厅厅长)为场长。同年11月进行勘测设计,并选定三道岗东北8公里处作为总场场部,于12月21日举行升旗仪式,象征着友谊农场的诞生。
友谊农场创建于1955年,由苏联援建,为纪念中苏人民的伟大友谊,国务院命名为国营友谊农场。数万转业官兵和城市知青在这里开荒建设,铸就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经过60多年的开发建设,昔日的荒蛮之地变成了万顷粮田,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友谊农场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具有显著成就。它是全国现代化精准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场(县)”,拥有各类大中型农机具4.3万台(套),田间作业机械化程度达99.9%,并在全国率先将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测土变量施肥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其下辖的第五管理区第二作业站在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方面均创全国之最。
此外,友谊农场还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中国红色旅游胜地,2017年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农场内有多处历史遗迹,如凤林古城,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挹娄文化的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