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故居

蔡元培,这个人的名字或许没有,鲁迅、陈独秀、胡适等人的名字响亮,但他凭借自己的一股“执拗之力”,让北大成为了闻名中外的名校,也正是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北大学子,让他们不论是在探寻中国的出路,还是在建设新中国的时候,都能奋不顾身,毫不畏惧,勇往直前。

蔡元培曾在北大任教,他深知北大亟需改革的关键在于先改变学风,所以在他上任不久之后就积极聘请那些热心且对学术研究充满热忱的学者来北大任教。最为知名的就是请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陈独秀来北大担任文科学长。关于蔡公延请陈独秀来北大任教还有一段感人至深的小故事,陈独秀原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但为了筹得办报的资金而来到北平,他在当时已经是青年人所崇敬的人物了,而且颇有学识,所以当蔡元培听说他到北平了,就赶紧来到他下榻的旅店来请,没想到此时的陈独秀正在睡觉,蔡公为了不打扰他休息就在门外的雪地里生生等了好几个小时,并且为了能够请到陈独秀来任教还答应将北大作为《新青年》杂志宣传的前沿阵地,而陈独秀看到蔡公如此诚心,于是决定将《青年杂志》迁到北京,改名《新青年》,短短十几天时间就来到了北大上任。

陈独秀的到来为北大带来了一股全新的活力,而且在他的感召下,胡适、李大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等接受过西方先进教育思想的年轻学者们纷纷加盟北大,此时的北大颇有稷下学宫中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姿态。当时的北大不仅有像胡适那样一批留学归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也有中国传统的文人学士,比如有“怪才”之称的辜鸿铭、刘师培等。但伴随而来的新旧教师之争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蔡元培及时的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一举措一经实施马上让北大成为了当时研究学术的沃土,学生既可以向新式教师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学技术,同时也可以向老式教师学习中国本国的文化精髓,这样的思想碰撞为当时黑暗的社会带来了前进的光亮,为苦难的中国培养了众多救国的优秀人才。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浙江绍兴山阴人,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思想家。蔡元培是辛亥革命时期爱国社、光复会的主要创始人,同盟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民国时期历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五四时期,执掌北京大学,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为新文化运动创造了条件。九一八事变后,蔡元培主张抗日,反对蒋介石的妥协投降政策,积极促成国共合作,推动全面抗战,并与宋庆龄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为争取民主自由,营救被捕的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与国民党进行不懈斗争,为发展我国的教育文化和科学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1940年蔡元培在香港病逝后,中共中央唁电称赞蔡元培:“先生为革命奋斗四十余年,为发展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勋劳卓著,培植无数的革命青年,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毛泽东褒誉先生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故居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府山街道笔飞弄,这座颇具绍兴特色的明清台门建筑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政治家蔡元培先生的出生地,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元培故居整体坐北朝南,前后共三进,占地1856平方米,建筑面积1080平方米。第一进门厅坐西朝东,面阔三间,上悬刘海粟手书“蔡元培故居”匾额。第二进大厅及第三进座楼坐北朝南,天井两侧均有东西厢房。大厅面阔三间,内部正上方悬挂毛泽东撰、沙孟海书“学界泰斗”匾额。座楼面阔五间,共两层,内部为起居室。现故居大厅及两边间、天井两侧厢房、座楼前西厢房及座楼西边间均辟为“蔡元培生平史迹陈列室”,是了解蔡元培生平事迹及绍兴地区明清建筑形态的实地样本,对于民族文化传承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作用。厅内有蔡元培半身塑像,目光和蔼睿智,一派长者风范。大厅上方悬挂毛泽东褒誉先生的“学界泰斗”匾额和周恩来撰、沈定庵书挽联:“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对联高度概括了蔡元培一生的光辉历程。


浏览人次:2572 更新日期:2021-08-19

<上一篇:羌族博物馆下一篇:毛尔盖会议会址>

声明:
1、本站文章内容仅代表者本人,不代表本站立场。
2、未经授权,本站所有图文禁止任何转载,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3、本站培训均由专人负责并签订法律合同,若遇冒充本站乱收费行为,请及时与本站官方反馈。举报邮箱 337599110@qq.com。

  • 学习心得
  • 培训案例
  • 相关推荐
  • 合作机构
  • 我刚看过

红色文化培训中心
红色教育培训基地
咨询电话: 400-025-6988
联系地址:中国南京市和燕路289号
展开
  • 微信扫码咨询
  • 微信扫描咨询客服
扫码入群咨询
全国培训方案
免费提供报价
解决棘手问题
线上线下课程
专业正规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