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关位于中国广西南宁市兴宁区与宾阳县交界处即昆仑镇所在地北4公里,距南宁市59公里。昆仑关为大明山余脉,海拔约300米。 1939年11月15日,日军派出其第五师团、台湾混成旅团等大批步、骑兵和海军陆战队在钦州湾防城县附近强行登陆。 昆仑关战役旧址,除古关楼、昆仑古道等古代遗迹之外,主要包括“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中的南、北门牌坊、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抗日将士公墓、抗战碑亭等纪念建筑物,以及昆仑关地区如宾阳县境内的“昆仑关战役指挥部”、邕宁区昆仑镇境内的“昆仑关战役日军第十二旅团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被击毙处”和金龙山、仙女山、老毛岭、罗塘南、同兴堡、石家隘以及441、660、653高地等多处昆仑关战争中的阵地、工事遗迹点等。
2017年1月,昆仑关战役旧址景区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1939年11月15日,日军派出其第五师团、台湾混成旅团等大批步、骑兵和海军陆战队在钦州湾防城县附近强行登陆。
1939年11月24日攻陷南宁,12月4日,昆仑关被日军占领。中国军队为了夺回昆仑关,继而解放南宁,进行了猛烈的反击。
1939年12月17日开始发起总攻,至12月31日,共计14天(两个星期)时间,击毙日军4000余人,其中包括旅团长、联队长在内的85%的班长以上官佐,俘虏日军102人,击伤日军数千人,我军也付出了伤亡10000多人的沉重代价。
截至目前,已有300多本当年的日本画册摆进了展柜。其中的《支那战争画册曾刊》最为完整,1-35册,一册不漏。还有抗战时期,日寇作战使用过的军事历史文物,以及碗、刀、枪、望远镜及缴获的日本出征旗等文物24件。此外还有一架2006年刚刚退役的歼6飞机,工作人员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装备部、到广州军区空军装备部下属南宁指挥所原场站,这才把这个庞然大物和18支抗战时期的枪搬回馆里来。 昆仑关的653、441高地及罗塘山,还遗留有昆仑关战役时的战壕和掩体;昆仑关的许多山洞和地下,也还埋藏着那场战役的枪支和炮弹。这些都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证,工作人员随后组织人力对这些文物进行了挖掘,并修复了草帽山战壕、掩体、碉堡、炮台、观察所、昆仑关战役总指挥部、前线指挥部、后方医院和日军少将中村正雄被击毙处等。日后,这些地方都成为了对游客、尤其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地点。昆仑关战役,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开创了抗战以来攻坚胜利的战例,鼓舞了我国军民“抗战必胜”的信心,成为了与平型关、台儿庄等战役同享盛誉的抗战名篇。
昆仑关战役旧址,除古关楼、昆仑古道等古代遗迹之外,主要包括“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中的南、北门牌坊、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纪念塔、抗日将士公墓、抗战碑亭等纪念建筑物,以及昆仑关地区如宾阳县境内的“昆仑关战役指挥部”、邕宁区昆仑镇境内的“昆仑关战役日军第十二旅团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被击毙处”和金龙山、仙女山、老毛岭、罗塘南、同兴堡、石家隘以及441、660、653高地等多处昆仑关战争中的阵地、工事遗迹点等。 [1-4]昆仑关战斗结束后,国民党在昆仑关上建立抗日阵亡将士墓园、纪念碑、纪念亭、牌坊等,并从山脚到山顶建有331级花岗岩石阶,供人登临凭吊。国民党党政军要员,如蒋介石、李宗仁、白崇禧、李济深、何应钦、陈诚、杜聿明、张治中、张发奎、顾祝同、于右任、余汉谋、徐永昌、林蔚、黄旭初等人,分别在抗日阵亡将士墓园、纪念塔、纪念亭、牌坊等处亲笔庄严题词,在抗日阵亡将士墓园刻上烈士芳名(今尚保存完整)。
昆仑关抗日战役纪念地位于南宁市兴宁区昆仑镇南梧二级公路昆仑段2号,占地面积约12.75万平方米,是全国规模大、石质文物多、保存最为完好的抗战纪念地之一。昆仑关现存有1940年至1944年修建的“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其中含南牌坊、331级花岗岩台阶、阵亡将士纪念塔、将士公墓、纪战碑亭、北牌坊等多处遗址,以及昆仑关战役的阵地、工事遗址等。
昆仑关抗日战役纪念地1995年被命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并先后获得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首批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称号,依托昆仑关抗日战役纪念地而建的昆仑关战役博物馆,是抗战类专题博物馆,建筑面积4890.45平方米,以“血色雄关民族魂”为主题,陈列展示了1000多件抗战时期的文物史料及图片,生动还原了中国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感人场面,真实反映了昆仑关战役过程,广西在抗战中的作用以及中国抗战的历史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