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陈赓故居景区位于湘乡市龙洞镇泉湖村,由故居、墓园和生平馆三部分组成,故居灰墙青瓦,砖木结构,以堂屋和过厅为中轴线,两侧基本对称,是典型的清末湘中民居。占地面积约60亩。陈赓故居为典型的湘中民居,系陈赓祖父清末湘军副将、武显将军陈翼琼所建,建筑面积1342平方米,房屋近40间,通过修缮再现了陈赓少年时代的成长环境。
故居后山,建有陈赓大将夫妇墓园。2011年3月,大将夫妇骨灰(遗骨)迁回故里,安息在故居后山的苍松翠柏之中。陈赓大将生平馆通过大量珍贵史料,展示了大将传奇的一生。陈赓故居现为国家3A级景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接待参观人数32万人次。
在陈赓故居,馆藏着陈赓1956年10月26日写给外甥沈廉威的一封亲笔信:“祝贺你光荣的参加了青年团,今后还要努力学习,积极工作,更好的改造和锻炼自己,为人民做更多的工作。”
“你说只有你一个人留在云南,举目无亲,一到星期天就非常难过,这是不对的,同志间的友谊和温暖是最宝贵的,在党的领导下,和同志们在一起,共同为人民的事业做工作,怎么能说是‘举目无亲’呢?”信中,陈赓对外甥沈廉威悉心引导,鼓励他融入集体、不断进步,共同为人民的事业做工作。
陈赓出生于武将世家,他的祖父陈翼琼是清末湘军将领,曾写下“德循羊祜,源绍吉安”的家训,意为注重德行,发扬羊祜(西晋时期名将)风尚,祖上源起江西吉安。在对子女的教育中,陈赓延续了好家风。据他的大儿子陈知非回忆:“父亲把我送到山西长治的北方大学读书,鼓励我勤奋好学,学到真本事,教育我‘七分学德、三分学业,要做到德学兼备’。还教育我要‘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工作,不为高官厚禄所惑,甘当人民公仆’。在父亲那儿,我从来没有得到过半点特权,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在长春工作,我多次写信给父亲要求调回北京工作,父亲坚决不同意,并强调‘不管在哪里都是为党为人民工作’。”
“德循羊祜,源绍吉安”。如今,这副挂在故居大门两旁的对联,历经岁月洗礼,依旧耐人寻味。
陈赓:原名陈庶康 。1903年2月27日出生在湖南省湘乡县。曾毕业于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1916年13岁就参加了湘军,1921年退役,随即进入毛泽东倡办的自修大学念书,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等战役,被誉为“黄埔三杰”之一。1925年东征中任总指挥部警卫时,曾掩护蒋介石脱离死境。蒋介石感其恩,调他任侍从参谋。后来觉察出蒋介石的野心,以“请假回家”为由,离开了蒋。1926年9月秘密前往苏联远东地区红军中,学习政治保卫工作和群众武装暴动的经验。1927年回国后,在武汉任国民革命军营长,负责中共中央的警卫工作,不久参加了“南昌起义”。在会昌战斗中不幸受伤,赴上海就医,伤愈后,在党中央特科工作四年。1931年派往鄂豫皖苏区,历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团长、师长,因负伤再次到上海就医。1933年3月被捕,蒋介石以师生旧谊和被救之恩为托,诱以高官让其投降,陈赓不为所动。两个月后经党营救而脱险,回中央苏区工作,任红军步兵学校校长,红军干部团团长,陕甘支队第十三大队队长,红一军团第一师师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太岳军区太岳纵队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云南军区司令员,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国防部副主任,国防部副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是第一、二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届候补中央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1961年3月16日因心肌梗塞复发在上海去逝,享年5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