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型关战役遗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西南的白崖台乡。 由平型关战斗遗址、纪念馆、纪念碑和将帅广场等景点组成。因距古长城关隘平型关约5公里而得名,遗址处于一天然沟壑,两边高山陡崖如削,高达数十米,地势险要。公路蜿蜒盘绕其间。 平型关战役发生于1937年9月中旬,这是太原会战中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的指挥官是国民政府的第二战区的司令阎锡山和林彪,参战方是日本和中国,这是国共合作、共同抵御外敌且配合相当默契的一次战役。
1961年,平型关战役遗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为灵丘同繁峙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今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明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在岭上修建了关城,名曰平型关。做为明代内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关口,平型关东连紫荆关,西接雁门关,成为防御蒙古骑兵的重要屏障之一。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为灵丘同繁峙的分界线的平型岭上,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明朝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今繁峙县横涧乡平型关村),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平型关在雁门关之东,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明时为内长城重要关口。明正德六年(1511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在岭上修建了关城,名曰平型关。做为明代内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关口,平型关东连紫荆关,西接雁门关,成为防御蒙古骑兵的重要屏障之一。
平型关战役遗址,北连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脉,峰峦起伏,沟壑纵横,峪谷幽深,危岩突起。一条峡谷山路,长达七公里,东通河北,西接雁门,地势险要,关城虎踞岭上,正方形,周长3000余米。城楼巍巍,高约八米,南北各置一门。原皆有瓮城,现仅存北瓮城。城内正中有过街楼,旧曾设显赫的反武衙门,现改建为民房。城东2.5公里处为关门,门洞内置一块大型石碑,上镌“平型关”三个大字,字体雄健峭拔。城南面东西高处,各有烽火台一座,远远可见。城北有大郎城遗址,传为宋将杨延昭镇驻之地。平型关城据平型岭之口,城周长1公里余,今残高6米。关门坐西朝东,门洞用券栿相间的方法筑成,高4米,宽2.7米,墙厚2.7米,今关楼已毁。城内匾额上书"平型岭"三字,两侧岭上明长城遗迹尚存。平型关北有恒山如屏高峙,南有五台山巍然耸立,海拔都在1500米以上。这两山之间尽一条不甚宽的地堑式低地,平型关所在的平型岭是这条带状低地中隆起的部分,所以形势很险要。由于恒山和五台都是断块山,十分陡峻,成了晋北巨大交通障壁,因此这条带状低地便成为河北平原北部与山西相通的最便捷孔道。一条东西向古道穿平型关城而过,东连北京西面的紫荆关,西接雁门关,彼此相连,结成一条严固的防线,是北京西面的重要藩屏,明清时代,京畿恃以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