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氏宗祠建于乾隆年间。宗祠修建之时,距毛氏迁韶已有370多年。宗祠位于韶山村十八罗汉山麓,坐东南朝西北,建筑面积约700平方米,系砖木结构,青砖青瓦,飞檐翘角,颇有气势,据说历时六年才建成。毛泽东于1925年回韶山开展农民运动,在这里的中厅曾创办了一所农民夜校,杨开慧还曾在这儿讲过课。
宗祠大门天头有"毛氏宗祠"四字,两侧有“注经世业,捧檄家声”的对联。 “注经世业”就是毛泽东的祖先毛苌、毛亨,专门从事注释传授《诗经》的。我国第一部古代诗歌总集《诗经》流传几千年,形成了一个传授《诗经》的行业或世家,西汉初年传授《诗经》的有齐诗、鲁诗、韩诗、毛诗共四家,东汉后只剩民间学派的毛诗,并成为了官学。据说,今天我们看到的《诗经》,正是毛亨、毛苌的传本。
“捧檄家声”,典出毛义,其意为以孝道传家。“百善孝为先”,汉武帝时已将“孝廉”作为入仕的最重要的察举常科。东汉人毛义,以孝顺母亲闻名,朝廷是以委任他为安阳县令,而这天恰巧南阳太守张奉慕名拜访他,看到毛义拿着朝廷委任文书的那种高兴样子,张奉以为他是沽名钓誉之辈,立马告辞而去。不久,毛义母死后立即辞官还乡,张奉这才感叹自己知他不深。朝廷派人专程前来看望,并赏封官职,毛义也予以谢绝,并在葬母后隐居山野,朝廷多次征召而不应。
由此可见,毛氏宗祠集中体现了这个家族的历史及其文化精神追求,就是门口立着的那两个大石鼓,也在默默的表达着这个家族“崇圣学”。请听,“一钩流水一拳山,虎踞龙盘在此间,灵秀聚钟人莫识,石桥如锁几重关。”这就是毛氏文人笔下的韶山气韵。
崇尚“圣学”,让韶山毛氏先后出了毛有恭、毛兰芳等文人。然而崇尚“圣学”, 韶山毛氏更多的是具有一种尚武精神,出过的军人比文人才子更多。毛氏家族的始祖毛太华便是“以军功拔入楚省”,子孙秉承他的刚毅和血性,投身行伍闯荡天下者代不乏人。
韶山毗邻曾国藩的老家湘乡,以曾国藩为首的湘军兴起时,就有大批毛氏子弟加入湘军。据《韶山毛氏族谱》记载,毛氏家族清朝年间投军并立下军功,受到封赏的就有六十多人,其中官从一品的有毛正明等三人,官从二品、三品等的有九人,甚至毛泽东父亲毛顺生也当过兵。
所以,中国出了个文武韬略的毛泽东,绝不是偶然的。据传,乾隆皇帝曾来到韶山,觉得这里风景优美,就对左右说了一句话:五百年内此地必出一位杰出人物。身边人问此人姓什么,乾隆皇帝笑而不语,只是把手掌正过来后又翻过去——正好是毛字。这是否可信,暂且不说,但韶山淳朴灵秀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毛氏文化,以及家族尚武精神的传承,这一切的共同孕育,必是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