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这个熟悉又亲切的称呼已经伴随我们超过半个世纪。曾几何时,这个称呼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路的风风雨雨、见证着共产党披荆斩棘的艰辛探索。
回顾周恩来的一生,他既是校园里立志报国的“学霸”学生,也是革命队伍里出生入死、功勋卓著的革命者;更是新中国成立后,夙兴夜寐为国家谋发展的周总理。让我们一起走进周恩来,以管中窥豹的姿态一探他史书般波澜壮阔的人生。
周恩来纪念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劳动路,馆区由周恩来祖居、纪念广场、风范园等组成。周恩来祖居为明清风格建筑,1984年对外开放,陈云题写匾额,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周恩来祖居位于浙江绍兴市越城区,坐北朝南,与周恩来纪念馆相连。虽然周恩来总理真正待在绍兴的时间较为短暂,但是周总理生前却多次说“我是绍兴人”。周恩来祖居是一座拥有古朴外观的砖瓦房,极具明代建筑风格,黑色的竹丝太闷极富传统特色。祖居供三进,每进三间房,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祖居里周总理用过的餐具、穿过的衣物、周氏家谱、和妻子的合影和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等等,为我们再现了周总理光辉的一生。
周恩来一生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虽身居高位,但从不搞特殊化,从不利用自己的权力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取半点私利,也不允许亲属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利用特殊身份谋取利益,更不让亲属的家事影响国家的大事。
周恩来祖居“百岁堂”是周恩来先辈们世居之地,坐北朝南,平面呈三条轴线布局,据地方志及《周恩来家世》等资料记载,周恩来系北宋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后代。周氏先辈们随宋室南迁,周恩来祖上第四世周庆开始定居于此。“百岁堂”原名“锡养堂”,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周恩来祖上十一世周懋章的妻子王氏寿至百岁,浙江巡抚授“百岁寿母之门”匾额以示祝贺,因而称“百岁堂”。1939年,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身份回到故乡绍兴,在此期间,他与亲属共同到大禹陵参观,还在周家祖居“百岁堂”和周氏族人们团聚并为大家题词。
1998年周恩来诞辰百周年之际,纪念馆扩建了纪念广场,正面是周恩来铜像,身后是巨型汉白玉照壁,镌刻着周恩来手书“努力学习,精益求精”八个鎏金大字。广场东西侧回廊陈列着周恩来1939年给亲友题词而镌刻的石碑。2001年6月在周恩来祖居的东侧又建成风范园,由展览厅、缅怀厅、党课室、留言壁四部分组成。展厅陈列以“风范垂青史”为主题,生动详细地介绍了周恩来一生爱国、爱民、勤政、廉政的丰功伟绩。
周恩来曾给晚辈定过十条家规:1.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只能出差顺路时看他;2.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3.来者一律到食堂排队买菜,有工作的自己出钱,没有工作的由他代付伙食费;4.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5.不许请客送礼;6.不许动用公家汽车;7.凡个人生活中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8.生活要艰苦朴素;9.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他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10.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十条家规体现了周恩来对晚辈的严管和厚爱,是周恩来红色家风的一个概括,其核心是决不搞特殊、决不享特权,一切以国家、人民的利益为重。
周恩来以自己的方式告诫大家,办事情首先不能考虑个人利益,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这充分展现出他宽阔的胸怀、崇高的境界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周恩来曾说过,“我身为总理,带一个好头,影响一大片;带一个坏头,也会影响一大片”。周恩来的家风家规,不仅是对亲属的严格要求,也是对亲属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