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县位于河南省信阳市东南部,大别山腹地、鄂豫两省交接地带,素有“红色首府、将军故里、诗画江南”之美誉。同时新县也是中原通向江南的要冲,大别山雄踞其间,扼守中原南大门,俯瞰荆楚大地,自古就是战略要地。
新县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鄂豫皖边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诞生地。当时全县人口不足10万人,牺牲5.5万人,在新县,可谓是家家有红军,户户有烈士,据统计从新县和大别山区走出了349位共和国将军,养育了许世友、李德生、郑维山等43位新县籍将军和50余位省部级以上领导干部。
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大别山地区是全国最早有党员活动、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一,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组织了黄麻、商城、六霍起义,创建了全国最早的根据地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成长和壮大了新四军二师和五师两支战略部队,成为华中地区最早进入敌占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部队;解放战争时期,中原军区部队坚守反内战前哨阵地,率先接受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炮火的洗礼,刘邓大军义无反顾千里跃进大别山,又率先拉开全面反攻序幕。
新县田铺乡许家洼是一代名将许世友的故里。许世友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卓越的军事指挥员。在战争年代立下了赫赫战功,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每年,前来拜谒的社会各界人士络绎不绝,这里已成为大别山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许世友将军纪念广场坐落在万紫山下,广场中间是一尊花岗岩雕刻的将军石像,将军身着军装,佩戴上将军衔,像高 2.6 米,整体形状为将军背靠大山,目视前方,威猛而又庄严,其寓意为“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将军,回归到大别山”。我凝望着将军的石像,仿佛又看到了他驰骋沙场,奋勇杀敌,为国建功立业的身影。大别山的山山水水,到处都回响着将军的报国衷肠。
将军的故居,坐落于万紫山下的来龙岭畔,坐北朝南,始建于清光绪年间。这里是将军的出生地和将军父母的生活地。许世友将军参加革命后,当地反动民团曾放火烧过两次,后经多次修缮复原。现有土木结构房屋5间,每间面积约20平方米,土坯墙体,外裹青砖,房屋傍山而筑,屋顶齐平,门前地面呈梯次升高,门头上悬挂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王光英题写的“许世友将军故居”牌匾,2000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立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将军的故居,一种原始质朴的气息迎面而来。故居用大石块垒砌,进大门这一间为正房和会客厅,面积较大,系建国后修建,客厅里举办有将军工作和生活片段陈列,四周摆满了瞻仰将军故居的人们敬献的花圈和花篮。后面与客厅相连的4间厢房为半地下式,从东到西,一间低于一间,低矮而又潮湿。东首第一间曾是将军的卧室,里面摆放着他当年结婚时所用的老式木床。厨房的墙角还保存着当年将军为逃避敌人抓捕的的避匪洞。故居阴暗潮湿,房间中摆放有大别山区老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如竹筐、铜壶、草绳、木柜、纺花车、织布机等,有将军写给儿子许光的亲笔信,有生前嘱托儿子为自己准备的棺材等,反映了旧时农民艰辛的生活状况和许母辛劳的一生。1958年,身为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回到家乡时,拒绝了当地政府的安排,仍然睡在当年自己新婚的简陋住房内,陪伴在母亲身边,令人感动。故居门前,还有一条蜿蜒曲折翠竹掩映的孝母路。点点滴滴,记述了将军一生成长的足迹。
故居的西边是纪念馆和将军收藏的万枚毛主席像章展厅。纪念馆以将军的生平事迹为主线,用大量的珍贵图片、文字和遗物,将许世友对党对国家及对领袖的无限忠诚、战场上英勇杀敌的无畏精神、与战士群众血肉相连的亲情以及刚直不阿的忠肝沥胆和感人至深的孝母情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将军的光辉一生以及独特个性。在众多的图片中,将军母亲的一张照片,吸引了众人的目光。照片中的许母,慈眉善目,神情安详,额头的道道皱纹刻记着生存的艰辛,慈祥的笑容中蕴含着历经磨难后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的希望。这样一位勤劳、善良、坚强不屈的大别山母亲,用她无私的怀抱,养育了许世友。
许世友将军在毕生的革命生涯中,历尽艰险和曲折,其英勇的精神、刚直的性格和富有传奇色彩的经历,写就了他独特的一生。每年清明节期间,全国各地不少爱国人士会来到许世友将军墓前敬献鲜花,斟酒祭奠。寄托他们对许将军的无限哀思和沉痛悼念,缅怀将军的丰功伟绩。
青山有幸埋忠骨,碧水悠悠伴孝魂。在将军墓地的山岭上,杜鹃花迎风怒放,那漫山遍野红彤彤的杜鹃花,像一个个忠贞的革命战士,守护者这片用鲜血浸染的红色土地。活着尽忠,死了尽孝,传奇将军许世友,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的英名,必将流芳百世,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