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出生于1879年,他的家乡在安徽安庆怀宁县。陈独秀自幼丧父,在五岁的时候过继给了曾是举人的叔父,并在爷爷的教导下长大成人。陈独秀的爷爷人称“白胡爹爹”,是一个读书人,他在抚养陈独秀的同时,也教他学习四书五经。因此,陈独秀实则是从传统教育体系中养成的,他在十八岁的时候就考中了秀才,本该像长辈一样是读书做官的士子。
但是,生活在旧社会中的陈独秀,幼年时期目睹了这社会太多的不公与残酷,他见到过东北的沙俄士兵滥杀国人,也目睹过官府对暴动的农民施以酷刑,种种事情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极大地冲击,逐渐在他的心里埋下一颗反抗不公与压迫、拯救危亡与沦丧的火种。在1898年到1911年这十四年的时间里,随着那股变革的时代潮流,陈独秀亦投身其中,实践着自己的救国理想。
《觉醒年代》的时间跨度并不长,从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1916年改名《新青年》)为始,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岁月。而在这五六年时间里,每一个历史时刻都绕不开陈独秀。《觉醒时代》,就是把过去概念化的陈述,还原成轰轰烈烈的革命过程。而于和伟饰演的陈独秀,敢作敢当,爱憎分明,心怀天下,一心救国救民,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既熟悉、又不熟悉的陈独秀。
在那段岁月里,他致力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曾是引领革命风潮的一面红旗。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在二十年代末新的革命浪潮中迷失了。陈独秀做回了一个读书人,只是在后来的抗日大潮中再次体现出自己赤子的本色。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逝世,由于经济拮据,家属无力将其归葬安庆,只能由当地士绅、生前友好资助,临时厝于西门外鼎山邓燮康园地。墓碑上刻有陈独秀生前好友欧阳竟无写的“独秀先生之墓”6个字。
1947年2月,陈独秀三子陈松年根据父亲遗言,将其归葬于安庆北门叶家冲(现属十里铺),与原配夫人高晓岚合于一冢。墓碑上刻“先考陈公乾生之墓”(陈乾生是陈独秀参加科考时所用的名字)。
1979年10月,陈松年得到当地有关部门同意和资助,以延年、乔年、松年、鹤年4个儿子的名义重修了墓地。碑文为传统行文“陈公仲甫字独秀、母高太夫人合葬之墓”。
1982年安庆市人民政府确定陈独秀墓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又重修了墓冢。此次所立碑上刻着“陈独秀之墓”五个字,石碑的背面仅有生卒年月,无其他字样。
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陈独秀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各级有关部门编列投资1300万元,对陈独秀墓进行全面修缮,现墓园占地总面积为1058.85平方米。墓坐北朝南,由墓冢、墓碑、墓台、护栏、墓道构成。墓碑上刻着“陈独秀先生之墓”七个大字。
2009年10月30日,陈独秀纪念馆在安庆建成并对游客开放,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国内唯一系统展示陈独秀一生的纪念性展馆。
2013年5月3日, 陈独秀墓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盖棺未必定论,陈独秀作为一个无法绕过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符号,将会得到客观、公正的注解和阐释,成为中国政治史和精神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