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革命烈士陵园,始建于1948年。是年3月,周村最后一次解放,周村市人民政府组织各界群众,将在历次解放周村战斗中牺牲的散葬在太乙门外、桃园村、石庙村等地的烈士遗骨迁葬此地,命名为“周村革命烈士陵园”。1961年1月,山东抗日名将马耀南、马晓云、马天民三位革命烈士的忠骨,也分别从其牺牲地迁移安葬在了这里。1967年政府拨出专款对陵园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规模的整修扩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在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英勇献身的1056名革命烈士长眠于此。1976年,周村区革命委员会再一次对陵园的门楼和内部设施进行了整修、改造与扩建。将原来的门垛式园门,新建成了牌坊式门楼,砖石结构,气势雄伟。水刷石墙面上嵌有浮雕花纹,门楼顶飞檐斗拱、四角杵头、脊有双吻。拱门之上整石横额上镶嵌着镌刻有“革命烈士陵园”的六个鎏金大字,庄重遒劲,熠熠生辉。大门两侧高大的衬墙上,刻有毛泽东的诗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淄博市革命烈士陵园坐南朝北,气势宏伟,庄严肃穆,是革命烈士理想的安息之地。陵园园门是一座牌坊式建筑,有11个门洞,其中两侧各有4门,正面有3门,一大二小,正门内外两侧各饰有两幅精美的浮雕,分别是日、月、山、河,包含着着革命先烈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同在的深刻寓意。门额上刻有书法家王一川手书“烈士陵园”四个金色大字,笔画遒劲,灿然生辉。大门内是陵园广场,建有“十大功劳园”、“桃花园”、“吉祥园”、“樱花园”、“玉兰园”、“梅园”等绿化园地,一座6.2米高的解放军战士身挎长枪、肩托幼童的铜铸雕塑——“为了 明 天”矗立其间,造型逼真,英姿飒爽,深刻表达了革命先烈出生入死为人民打天下、为后人谋幸福的主题,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侯一民教授在周村烈士陵园深入生活三天后构思而成。“思源湖”碧波荡漾,垂柳倒映,与雕塑和绿地交相辉映。迎面39级台阶两侧,以常青树木构成的“浩气长存”四个大字豁然醒目。
沿着108级台阶可到达山顶,耸立于山巅的是一座19.99米高、状似三把利剑的纪念碑,象征着这一处崭新的烈士陵园建于公元1999年。纪念碑下面三层大小不一的底座,象征着已经被我军民推翻的三座大山。纪念碑周围三条断开的锁链,象征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挣脱了旧社会的羁绊。朝北的正面红色大理石上镌刻毛泽东主席手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朝向东南、西南方向的两面刻有建设新陵园的碑文。其中西南方向是周村区人民政府的碑文:周村以“天下第一村”名扬海内,饮誉古今。百年风雨,灾难深重,民生凋敝,长夜难明。公元1948年8月,首获解放,后历经三失而三得。1948年3月12日,我山东兵团第九纵队以风卷残云之势,一举歼灭守敌,周村终获解放。直至和平建设时期,无数英雄人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欣逢盛世,人民安居乐业;饮水思源,铭记先烈伟绩。爰立此碑,以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