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上方插有四面红旗,前后两根柱子分别悬挂“秦寨大队”、“赵垛楼大队”、“双杨树大队”、“韩村生产大队”四块牌匾,门口还有石碾、辘轳的模型,让人一眼就仿佛回到了那个艰苦奋斗的年代。
在那段暗淡无光的岁月里,焦裕禄书记像指路明灯一样带引着兰考人民找寻活下去的希望,焦书记树立了“四面红旗”,分别为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韩村的精神、双杨树的道路,他们都是焦裕禄精神的真实代表,都代表了那个时代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这“四面红旗”在岁月的洗礼中已逐渐沉淀为兰考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如今的兰考,旧貌换新颜,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唯有焦裕禄书记动人的故事和“四面红旗”改天换地的进取精神在兰考大地传颂,新时代的兰考更需要把这些感人的故事和鼓舞人心的精神学习和传承。
张庄村西边不远处就是兰考“四面红旗”纪念馆,这里曾是兰考县第一大风口。在这里,焦裕禄同志带领大家采用“扎针贴膏药”的方法治理风沙。人民群众为了缅怀他,称这片刺槐林为“焦林”,称这里的刺槐为“焦槐”。纪念馆上方有四面鲜艳的红旗,前后两根柱子分别悬挂“秦寨大队”“赵垛楼大队”“双杨树大队”“韩村生产大队”4块牌匾,门口有石碾、辘轳模型,让人仿佛回到了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年代。
半个多世纪前,焦裕禄发现并发掘立得住、叫得响、群众公认的先进典型,在兰考树立了“四面红旗”,让人们对照身边的榜样找差距、找不足、找方向,同全县干部群众一起,与深重的自然灾害进行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兰考面貌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兰考群众战天斗地的革命精神。如今的兰考大地旧貌换新貌,但“四面红旗”的动人故事和改天换地的进取精神永远激励人们不断开拓前进。
1963年9月,在兰考县召开的全县大小队干部会议上,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把韩村、秦寨村、赵垛楼村、双杨树村的群众代表请到主席台上,大张旗鼓地表扬这4个村的革命精神。焦裕禄将这4个村的革命精神总结为4句话:“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焦裕禄号召兰考县人民学习这4个样板,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与内涝、盐碱、风沙“三害”展开英勇斗争。
兰考县韩村是一个只有27户人家的生产队。1962年秋天,这里遭受了毁灭性的涝灾,每人只分了12两(当时的秤是16两1斤)红高粱穗。在困难面前,韩村贫下中农提出“不向国家伸手,不要救济粮、救济款,自己割草卖草养活自己”。他们说:“摇钱树,人人有,全靠自己一双手。不能支援国家,心里就够难受了,绝不能再拖国家的后腿。”同年冬天,他们割了27万斤草,养活了全体社员,养活了8头牲口,还修理了农具,买了7辆架子车。焦裕禄同志说:“韩村自力更生、战胜困难的精神就是活生生的南泥湾精神,这就是贫下中农的风格,这就是革命。”1963年9月,韩村被树为一面红旗,称为“韩村的精神”。
秦寨村位于兰考县北部,属于堌阳镇。1962年,秦寨村的盐碱非常厉害。地里白花花一层,庄稼都被“碱死了”。1963年夏天,社员到地里翻土。当时,秦寨村吃的是国家救济粮,多是木薯片,吃不饱。村民干一阵子就会体力不支,坐在地上喘粗气。秦寨人通过锲而不舍的翻淤压碱,终于从老天手里夺回了1000多亩良田。该村村民深翻土地、抗击盐碱,其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被焦裕禄称为“秦寨的决心”。
赵垛楼村位于兰考县东部,属于葡萄架乡。1963年,赵垛楼的贫下中农在四年七季基本绝收以后,冒着倾盆大雨挖河渠、挖排水沟,与暴雨内涝搏斗。就在这一年秋天,这里一连下了9天暴雨,他们却获得了好收成,卖了8万斤余粮。焦裕禄同志说:“赵垛楼大队战胜自然灾害,支援国家、支援灾区,这是崇高的阶级感情、高度的爱国热情、伟大的共产主义风格。”1963年9月,赵垛楼被树为兰考的一面红旗,称为“赵垛楼的干劲”。
双杨树村位于兰考县东部,属于红庙镇。1962年,在农作物基本绝收的情况下,双杨树村临时抽调手工匠成立了一个副业组,日夜不停地赶做风箱,然后再派人到漯河去卖,用风箱换一些薯干回来分给社员。双杨树社员团结一致,坚持走集体化道路,克服困难、实现自给。焦裕禄说:“双杨树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1963年,双杨树作为兰考县的一面红旗,被称为“双杨树的道路”。
“四面红旗”的榜样力量带领兰考人民团结拼搏,最终战胜了“三害”。 彰显了“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精神面貌。兰考“四面红旗”纪念馆让前来参观的人们深受教育,深刻认识到弘扬焦裕禄精神的重大历史意义和深远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