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在蔡元培先生的倡议下,国民政府创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正是南京博物院的前身。原拟建“人文”“工艺”“自然”三大馆,1936年6月开工兴建,然而进行一年多后,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敌机对南京频繁轰炸,8月底不得已停工。仅建成“人文馆”,即南京博物院大殿。这座博物院的主体设计本身可以说也是馆藏的一部分,它由民国著名建筑师徐敬直设计,建筑大师梁思成修改,以辽国奉国寺为蓝本,唐辽遗风和西式建筑理念完美融合,碰撞出民国时代与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典范之作。
抗战期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连同所属的文物,迁往四川、云南等地,几经迁徙,于抗战胜利后,又回到南京。20世纪50年代初,人民政府拨款对博物院的建筑作整修、增建,至此,博物院的第一期建筑工程才最终完成。1959年,南京博物院、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三单位合并,仍名南京博物院。2009年,南京博物院二期改扩建工程启动,2013年11月6日重新开放。扩建后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方米,形成现在我们所看到的“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
南京博物院,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投资建设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四十余万件,馆藏数量居中国前三,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你都可以找到过往的遗存,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
中央博物院的建筑设计思想是力图体现中国早期的建筑风格,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同时区别于中山东路上其他几幢大屋顶的仿古建筑。辽式建筑于10-12世纪在中国北方形成,它继承了唐代的传统,又有变化。主要表现为造型朴实雄浑,屋面坡度较平缓,立面上的柱子从中心往两边逐渐加高,使檐部缓缓翘起,减弱大屋顶的沉重感。尤其是屋顶下简洁而粗壮有力的斗拱,主要是起结构受力作用,不像明清以来的建筑斗拱,装饰意味越来越浓,受力性能越来越弱。中山东路的其他几幢仿古建筑,基本上属于仿明清风格。博物院建筑委员会经过研究,决定采用辽代的式样来建造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一院六馆”各有侧重:历史馆常设“江苏古代文明展”,全方位呈现江苏地区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艺术馆按照艺术品的质地分类展陈馆藏珍品;特展馆重点打造一流水平的精品展览,包括引进的外展和以院藏珍品为主的主题展览;非遗馆通过动态方式展示江苏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邀请传承人现场演示传统技艺;民国馆重点展示民国时期首都南京的社会生活风情;数字馆以网络科技和现场互动相结合的方式,带给观众全新的古代文明体验。在办好基本陈列的同时,南京博物院每年还举办数十个临时展览,包括院藏文物专题展、其他省市的文物精品展、当代艺术大师的作品展以及国外有影响的文物及艺术品展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南京博物院被确定为江苏省、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又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特别是作为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医科大学等高校的学生素质教育基地,南京博物院开辟了国内由著名高等学府和一流博物馆相结合,共建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先例。同时,还与海军指挥学院、工程兵学院等部队院校进行军民共建,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普及文物知识,极大地发挥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随着中国博物馆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南京博物院运营管理理念和模式正逐步从研究“物”(文物)向服务“人”(观众)转变,“一院六馆六所”的南博将在更高的发展平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向集典藏、保护、研究、教育、服务于一体,具备举办各种展览、开展科学研究的软硬件基础,拥有深厚历史底蕴和鲜明特色的“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博物馆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