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青霞故居位于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刘家胡同,刘家宅院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它坐北朝南,有布局及建筑形式完全一致的东、西两宅院,是典型的清末民初封闭式四合式院。由前、中、后三进院落组成,占地面积900余平方米,东院、西院的房间共70余间,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整座院落建筑雕饰素雅,明窗净几,虽无雕梁画栋之华美,却也碧玉素装,雅而不俗,是河南省保存最为完整的中原古典建筑风格四合院。 2006年5月被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刘青霞故居的院子中,有一株腊梅花,是当年刘青霞亲手栽下的,历经了这么多年的风雨,依旧枝繁叶茂,每年寒冬腊月凌寒而开,这株腊梅就像当年的刘青霞一样,无论环境多么艰苦,依然绽放出属于自己的花朵。走上革命道路之后,刘青霞找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她不惜将自己的全部财产用于革命事业,而且还将自己后半生的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提起刘青霞,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她是近代历史上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和教育家。她和秋谨齐名,被称为“南秋谨北青霞”。 刘青霞一生乐善好施,把家中的巨财捐赠给民众、献身革命,在家乡办学校、办报刊、修桥补路。刘青霞故居是了解学习,纪念刘青霞历史实物载体。
刘青霞(1877一1922年),河南安阳人。出身官宦门第,原姓马。其父马丕瑶曾任“帝王之师”,教授过光绪皇帝,后外任两广总督,刘青霞有四位兄长,两位姐,她为家最小,其中次兄为晚清翰林。18岁嫁于河南尉氏刘耀德为妻,人们因此称为刘青霞。
刘耀德家中曾挂过“双千顷”牌,外号刘半县。并拥有钱庄、当铺百五十余,为当时中州首富。刘因嗜鸦片早逝,生前无子。为避免族人急夺财产,青霞诈称有遗腹子,到开封分娩,抱其夫姊所生,称为己子。
1906年,刘青霞受河南辛亥革命领袖张钟端和尉氏县留日学生潘祖培、罗文华、刘恒泰影响,随兄马吉樟东渡日本,结识了鲁迅先生,并加入同盟会。同盟会河南支部在东京创办《河南》杂志,青霞捐两万元巨金作为经费,使杂志得以出版.半年后由日本返国归故里,为唤醒民众,着眼于女子教育,于1908年在尉氏开办华英女校,成为河南女校之先河。此外她还分别捐钱3000两资助过尉氏高等小学堂和中州女学堂及中州公学,捐银3万两资助北京豫学堂.还在尉氏创办蚕桑学校,捐地3000亩创办实习桑园。捐银9000两修造贾鲁河石桥,捐地110亩创办孤贫院等。为此,她得到了京师各界的敬仰,被聘为北京女子法政学校校长,北京女子学务维持会会长,北京女子参政同盟会会长。
刘青霞追随革命,向往自由,为同盟会河南支部在开封开设的“大河书社”以巨额捐款。武昌起义后,为资助革命党人,捐银1 600两。民国元年,她就任河南省国民捐总经理。
民国二年(1913年),青霞赴上海面见孙中山,愿将家财捐献国家。时孙任全国铁路总办。行文到河南办理捐献手续,适值南北分裂而未竞。孙中山亲笔为她题写“巾帼英雄”,“天下为公”。1921年冯玉祥任河南督军时,她毅然将财产全部交公,用于河南教育事业。1922年青霞孑身一人返回娘家,不久即病逝于安阳蒋村,享年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