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化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央苏区和闽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军长征4个出发地之一。在中央红军长征前的几年里,为中华苏维埃政府提供了“千担纸,万担粮”等有力的后勤保障,被誉为中央苏区的“乌克兰”。淮土、禾口还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授予扩红模范区。1930年1月,毛泽东率部途经宁化时,留下了光辉的词章《如梦令•元旦》。
1934年10月,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部分红军从宁化境内出发。在长征途中的湘江战役,担负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和红三军团第十八团,大部分将士为闽籍,其中一个团为纯宁化子弟。这支部队共计6000多精兵,为掩护中央首脑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连夜过江,突破敌人40万大军包围圈,在无险可据的江岸开阔地带以血肉之躯筑成“人墙”,拼死与敌人搏斗,绝大部分壮烈牺牲。长征途中,6000多名宁化红军壮烈牺牲,列入《共和国英名录》的烈士达3300多人。宁化籍红军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和悲壮的一页。宁化人民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在全国人民包括宁化苏区人民的心中,立起了一块值得骄傲的历史丰碑。
由于中共中央“左倾”领导者推行错误的军事战略方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屡战失利,中央苏区日益缩小。1934年5月,中央苏区东北战线咽喉要地建宁县城失守后,红一、三、七、九军团被迫从东北一线向南退守至宁化、长汀和江西的宁都、兴国一线。9月,中央红军被压缩在江西的瑞金、会昌、于都、兴国、宁都、石城以及福建的宁化、长汀8个县城和这些县之间的狭小地域。宁化东邻明溪、清流,南接长汀,西毗江西省石城、广昌,北连建宁县,是福建通往江西省的一大要冲。1934年9月下旬,先后发生在福建长汀的松毛岭战斗和发生在江西石城的阻击战,分别是长征前中央苏区东线和北线的最后一次规模较大的战斗,这两次战斗让夹在长汀和石城两县之间的宁化,成了中央主力红军部队最后退守和休整的战略要地。
中央主力红军实行战略转移前夕,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指示闽赣省委、军区,以独立坚持的游击战争来保卫闽赣苏区,以配合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为了适应游击战争的需要,1934年10月初,闽赣军区把所属武装整编为十二、十六、十七、十八团。闽赣部队和地方武装与敌人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坚守着闽赣苏区,为主力部队撤守宁化休整提供了安全保障,也为掩护主力红军转移、牵制敌人一部分兵力作了积极努力。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后,苏区形势日趋恶化。10月7日,明溪县城失守。11月1日,国民党军占领长汀,接着向江西瑞金推进。26日,清流县城失守。12月1日宁化县城失守。宁化成为中央苏区各县中最后沦陷的“红色壁垒”。
宁化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就是为纪念革命领袖、红军战士在宁化这块土地上进行的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史,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而兴建的。纪念馆通过多种展陈表现形式诠释宁化是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的重要孕育地。主题陈列《宁化•万里长征第一步》凸显宁化是中央主力红军长征四个主要出发地之一的历史地位,也是起点最远的长征出发地。同时也充分展现宁化是中央苏区全红县、扩红支前重点县、最后失守苏区县的历史地位,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和巨大牺牲。专题陈列《军号嘹亮——中国红色军号历史陈列》以纪念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中国工农红军军用号谱》为切入点,系统展示军号在人民军队建设中的作用、意义及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