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阁座落于福建省上杭县蛟洋乡蛟洋村,宝塔式建筑,始建于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历13年建成,通高21.33米。
1929年7月20—29日,中国共产党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文昌阁召开,大会通过了由邓子恢起草、毛泽东亲自修改的《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之政治决议案》以及关于土地、苏维埃政权、妇女、共青团等问题决议案,制定了“坚决的领导群众,为实现闽西工农政权的割据而奋斗”的闽西土地革命总路线。蛟洋文昌阁,砖木结构、宝塔式古建筑,塔高26.9米,主阁外观六层、内四层,为中国罕见的“悬臂梁”结构。文昌阁总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旁侧辅建有天后宫和五谷宫。
一至三层分别安奉了孔子、文昌帝君、文魁星的神像,顶层为伞状悬柱结构。据说,蛟洋自从建了文昌阁后,果然文运亨通,才士辈出。每年三月初三,全乡文人绅士都纷纷集会于此高阁,"称觞祝遐",以为“省身克己之助"。
辛亥革命后,文昌阁改办为学校——广智小学,邓子恢等人就曾任教于此,开展革命活动。
1928年春,参与领导福建后田暴动的邓子恢来到蛟洋,在文昌阁里举办平民夜校,播撒革命种子。时值春荒,当地青年才俊、共产党员傅柏翠一方面说服身为地主的父亲带头减租,一方面组建了农民自卫军给农会撑腰,开展抗缴苛捐杂税等斗争。1928年6月25日,蛟洋文昌阁前红旗招展。农民自卫军在此集结后开赴黄泥岗,迎击前来镇压农民运动的敌军。一番激战后,武器装备完全处于劣势的蛟洋农军被迫撤进深山老林,继续坚持游击斗争。他们神出鬼没,给蛟洋驻敌痛击,后来迫使驻敌狼狈退出蛟洋。凯旋的蛟洋农军再一次集结在文昌阁前,被组编为红军第55团。1929年7月中旬毛泽东同贺子珍、蔡协民。江华、曾志等人前往上杭蛟洋文昌阁指导召开了中共闽西第一次代表大会。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有关土地政策、苏维埃政权等决议案,选举产生了新的闽西特委,对加强闽西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巩固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有着重大意义。会后,参加中共闽西一大的代表们,意气风发地走出文昌阁,遵照大会上提出的发展闽西革命根据地基本方针,在工作中大显身手。革命的星星之火,燎原在闽西大地。闽西各地认真贯彻"闽西一大","武装斗争"、"抽肥补瘦"的土地革命精神,呈现出一派"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的喜人景象。在上杭县蛟洋镇,宝塔式建筑文昌阁是中共闽西“一大”的会址,这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早在1928年6月,上杭蛟洋举行了农民暴动。1929年7月前后,初步形成了以上杭古田蛟洋、龙岩大池小池为中心区域的闽西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