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山市休宁县西南边陲、皖赣交界处的怀玉山脉腹地,有一处红色的革命圣地——石屋坑。这里曾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转战地,皖浙赣红军独立团的根据地,更是中共皖浙赣省委常驻地,被人们称为“皖南革命摇篮”。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石屋坑精神,是这块红色热土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三年革命斗争铸就石屋坑精神。石屋坑始建于明朝末年,村落依山而建,一条山涧顺着山势从村中流过,飞瀑流泉、落英缤纷,在国内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石屋坑是中共皖浙赣省委的常驻地,是皖浙赣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活动中心,是坚强跳动的红色心脏。就是这个小小的村落,关英、刘毓标、李步新、倪南山等革命先辈同敌人进行着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斗争,留下了与人民血肉相连的深深情感。1936年4月,中共皖浙赣省委成立并常驻石屋坑,在省委的领导下,皖南红军独立团和地方游击队,在这里播下革命火种。英雄的石屋坑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就像他们所居住的石屋一样坚不可摧。三年革命战争时期,石屋坑人民和红军团结一心,奋勇抗敌,为革命胜利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筹办军需物资、带路、传送情报、掩护红军,和红军血乳相融、患难与共,取得了累累战果,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据统计,三年游击战争中,牺牲在以石屋坑为中心的皖浙赣边游击区的红军战士达到两千余人。为了掩护红军,在敌人的清剿中,村民三次被迫迁徙,当时仅36户98人的小村,竟有7人为革命献出了生命,20多名群众被抓坐牢,余成圭一户就出了三位烈士,然而石屋坑人民革命的赤诚之心终未动摇,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