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岩石窟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西北郊 6.8 千米处,是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 “江南第一石窟”。
历史渊源
开凿历史:通天岩石窟开凿于唐代,兴盛与北宋,开凿早像从晚唐(846-907年)持续到北宋(960-1127年),至今保留着唐朝至宋代的石龛造像359尊,宋代至民国的摩崖题刻128品。
历史名人与石窟的渊源:北宋名士阳孝本曾隐居于此,并将家产赠与通天岩寺庙等,引来诸多名人造访,如张商英招北方工匠开凿佛像;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在此讲学,留下《观心》等诗刻,其弟子也侍其左右,留下观心岩的历史佳话。
文化价值
宗教价值:通天岩石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见证了佛教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与发展,众多的佛像造像体现了当时人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和精神追求。
艺术价值:石窟内的造像刀法简洁,作风朴实,佛像栩栩如生、圆润细腻、纹式流畅,在我国雕刻史上有一定地位;同时,摩崖题刻铁画银钩,神韵天成,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历史价值:它是研究唐宋时期宗教、历史、艺术和文化的珍贵资料,对于了解客家民系形成的 “摇篮” 时期,以及赣南地区的社会风貌、历史变迁等具有重要意义。
石窟特色
造像题材:造像题材多为燃灯佛、毗卢遮那佛、菩萨、罗汉等,共有石龛 279 座,石刻造像 359 尊,佛像多刻于天然岩洞或崖壁上,与丹霞山体融为一体,体现了 “因岩造像” 的特色。
造像分组:摩崖造像可划分为四组,一是位于通天峄与翠微岩相交接处的 8 尊菩萨造像,开凿于唐代末年;二是位于通天岩山崖部,由五百罗汉拱卫着的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两胁侍的组群造像,开凿于北宋中期;三是以僧人明鉴为主施造的单龛十八罗汉像,开凿于北宋后期,是摩崖造像的精华所在;四是开凿于南宋初年,由虔朱氏在翠微岩施造的弥勒佛像等。
题刻特色:现存历代题刻 128 品,涵盖篆、隶、楷、行、草等多种书体,内容涉及诗文、游记、佛偈等,具有极高的书法与文学研究价值。